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廉政要闻
廉政要闻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廉政要闻 >> 正文
  • 弘扬廉洁文化 营造清风正气 ——温医大两名学子获首届“南孔杯”全国廉洁文学创作大赛优胜奖
  • 作者:  编辑:陈伟  来源:   浏览:; 时间:2023年03月26日 12:15
  • 日前,2022“南孔杯”全国廉洁文学创作大赛评选结果揭晓,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(生命科学学院)20医检2班郑吴晓同学的作品《清风常伴板栗树》、21医检3班鲍奕辰同学的作品《烟火气里的清正事儿》荣获优胜奖。

    据悉,本次大赛由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社、浙江省纪委监委、浙江省作家协会指导,衢州市纪委、衢州市委宣传部及衢州市文联主办,衢州市作家协会承办。大赛于2022年9月22日启动,到11月30日,共收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发来的应征稿件近千篇,题材丰富,精品迭出,经过三轮激烈角逐,最终评选出特等奖1篇,一等奖3篇,二等奖6篇,三等奖10篇和优胜奖30篇。

    跟着小编来看看两位同学的作品,听听他们的创作心得~


    郑吴晓立身不忘做人之本、为政不移公仆之心、用权不谋一己之私。清廉之风不是只停留在领导层面,更应吹进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。老一辈人的忠告,我们应时刻铭记与践行。不敢忘,不能忘!


    清风常伴板栗树

    作者:郑吴晓


    水库边的狗尾巴草黄了一茬又一茬,那日我站在板栗树下,思绪远去,我已经许久未见他了。难以忘怀的是儿时骑在他肩头翻过的一重重山岗,去看了孩提时代的远方。

    记忆中的他总是来去匆匆,每每回来卸下扁担,不是从柴捆中掏出用树叶包着的树莓或是嫩豌豆,就是从箩筐里掏出一捧鲜嫩的板栗,轻轻一吹再递给我,便又匆匆忙起别的事情。

    那是我儿时为数不多的零食,却不是新鲜玩意,因为比起在城里的父母寄回的雪饼、奶茶,我实在是吃过太多爷爷带回来的野果山栗。

    儿时在爷爷奶奶家的生活,过得实在清贫,奶奶总是抱怨他一辈子都没有出息,可他却从未因此与奶奶红过脸,乐呵呵地又去忙这忙那。

    爷爷不曾读过什么书,只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一句时常同我讲起,也许是他从哪位说书先生那听来的,却也无从考究。他常常劝诫我,劝诫我的父辈们,做事要坦荡,不取不义之财,若是行至高位,应当为生民立命,不能有一丝懈怠与贪念。儿时的我听得懵懵懂懂,不曾明白其中的深意。

    再大些,我同父母去了城里上学,过年过节才会回到我的小山村。我听长辈们讲起了更多关于过去的故事,也渐渐理解了爷爷曾说过的话。奶奶仍在日常抱怨,即使同我讲故事也不曾放过奚落爷爷的机会。

    “你爷爷啊,那时候可是个生产队长,他年轻的时候,谁有他勤快,他就给你太太干了一回活,你太太就要把我嫁给他,说他这么能干,大小还是个官,日子过得不会差。”

    “生产队长,那不得很威风。”我打趣道。

    “威风啊,你爷爷多威风。人家生产队长都是日子越过越红火,什么队里的盈余都贴补家用,你爷爷倒好,队里有人干不了活就把自己的工分记到人家头上,队里有人生孩子又把咱家的粮减了分去,队里干不完的活又都是他干,干的越多,自己拿的越少,那多威风,谁看了不说他有本事,我就没见过这种傻子,家里那么多人饿着,本来分粮就拿的少,还给这个给那个,怎么没饿死我们。”奶奶阴阳怪气地说着,脸上却是笑盈盈的。

    奶奶是传统的农村妇女,一辈子都围着锅边灶台,为一家人的吃穿用度费尽心思,自是不能完全明白爷爷的无私,只是常常吃了爷爷“耍威风”的苦。她虽是嘴上不饶人,却也是最能干的,那少的可怜的粮被她安排的“各司其位”,终究也未曾饿坏肚子,没遇上什么没米下锅的日子。

    爷爷也不大辩解,只是常常和我讲自己做生产队长的经历。对于那段经历,他是极自豪的,按他的话来说,这是他一辈子唯一当过的官,似乎也是我们家里这一脉人唯一当过的官。但每每说起,他也只是说说那些年队里几户人家过的有多苦,什么水富摔断了腿干不了活,他媳妇要生了一家子吃不上饭,什么樟树家的七八个孩子等饭吃。也会说起奶奶十八岁就嫁给他吃了不少苦,说她是个厉害角色,那时候总有孩子饿死病死,而我的爸爸和姑姑们都健健康康长大成人。

    我曾问过爷爷是否后悔以前的选择,他却总说自己一辈子就当过这一次官,虽是个芝麻小官,没法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,至少要让一队的人都能吃上饭。在吃饱穿暖都是奢求的年代,不借职务之便谋私已是廉洁之举,无私奉献更是难得的信念。我总觉得我的爷爷是有孔子“仁者爱人”思想的,他是我见过最为正直无私的人,做事坦坦荡荡,颇有些“宁可清贫自乐,不可浊富独忧”的意味。他就像老屋后山上的那颗板栗树,板栗树径直生长,从不攀炎附势,孤傲地生长着,到了秋季又以满树的果实救济忍饥挨饿的村民,而我的爷爷永远坚贞不屈,坚持本心,奉献自己,庇佑他人。

    那时的我年纪不大,但比起同龄人,我却更爱伤春悲秋,我相信世上有清廉的官员,却不大相信我的身边有。这稚嫩的想法也许与我在村子里长大的经历分不开,我见多了那些年打压村民贪污受贿的例子,也听惯了爷爷对一些无所事事的 “年轻官”的评价。那些年,没有如此严格的清廉建设,当村官也常常只是为了能从一笔笔经费中牟些利益,上头拨下来的款项多多少少进了一些官员的口袋,村里的人向来是见怪不怪的。而对谁都是笑脸的他,却对于这些不走正道的官员是极为不满的,与人谈话时他也常常会将不满一泄而出,人们都说他老来反而不够圆滑,与这世道不合。我却渐渐明白,他的内心像板栗的果壳一般带刺,他能守住初心,不怕威逼利诱,永远刚正不阿。敢于反抗不公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品质,将清廉刻在骨子里的老一辈永远不会同世俗屈服。

    我们家的情况一向以来在村里都属一般水平,这些年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之下大家日渐富足。这时的爷爷已是耄耋之年,年轻时过度劳动留下的损伤使他很快衰老,从步履蹒跚地去地里干活,到中风重病在床也不过三年的时间,连续三次中风,无数抢救、药品、手术的账单才勉强保住了他的性命。也正是这几年,党风廉洁建设越抓越严,反腐败反贪污的举措越来越多,我也看到了村里的变化,在爷爷病情最严重、家中负担很大的时候,村领导层层上报,为我们争取到了救助,当年被开发了一半的山坞又再次动工,村里的马路越修越宽,老光棍的泥墙房被修得整洁明亮,党中央拨下来的经费在新上任的清廉的官员手中,变成了新农村的发展的奠基石。

    爷爷辞世已经四年有余,这些年来,我看到了他最想看到的世间的模样,我也渐渐改去往日伤春悲秋的思想,因为我看到了我的家乡在一批清廉的官员的带领下,发展之势蒸蒸日上,百姓安居乐业,越来越多的有为青年回到常山,扎根常山,建设常山。

    “本是苦难之人,却见不得人间疾苦”,我总是这么形容我的爷爷,但其实这也是很多清廉官员的写照。古有梵莹一心为民,铲除贪官污吏,却遭小人构陷,削籍为民,世道待他是不公的,但仍教导后辈不可向世俗低头。我感念之,也许我的爷爷只曾位至生产队长,官卑职小,但不多拿公家一分粮,不多拿公家一分钱,这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,是他作为领导者把清廉的思想刻在了骨子里的真实写照。

    爷爷陪伴了我整个孩提时代,他将清廉爱人作为家训,我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一个有责任心的人。廉洁文化离我们不远,校园廉洁就在我们的身边。作为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主席,在工作中,爷爷的思想都在时时刻刻鞭策着我,让我不敢懈怠,我也会学着爷爷的样子,笨拙而真挚地为人民服务。

    想起儿时在他肩头的日子,那种思念是浓烈的,因为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,我做每一个选择时,我都庆幸他用言传身教把我教养成了现在的我。

    恍惚之间,我的脑海中浮现了长辈们讲起的那些画面,我看到正值青年的爷爷将粮票递给别人时脸上的微笑,看到他一个人在田里赚工分给受伤队员的样子,这些场景和眼前整齐美丽的新农村交叠在一起。回过神来,我捡起地上掉落的板栗,细细掂量,耳边似乎又响起了爷爷沙哑而坚定的声音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。


    鲍奕辰巍巍中华,浩浩长歌,古往今来,清者,以清明之心,廉洁之行,屏污浊之暗,耀清朗之世!清廉也可扎根于烟火气中,任世间纷纷扰扰,不败不染。心如苯官,廉则千秋;纤尘不染,清气长存。


    烟火气里的清正事儿

    作者:鲍奕辰


       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”王昌龄望着迷迷茫茫的吴地烟雨,如是勉励道;“直如朱丝绳,清如玉壶冰。”鲍照蔑着蝇营狗苟的势利小人,满胸慷慨激昂道;“白玉壶冰水,壶中见底清。”李白忆着权奸的害贤嫉能,对李聿谆谆教诲道。“玉壶”自古以来就象征着洁白明净的境界、高洁不染的品格。往大了说,它是廉政建设、廉洁文化、廉洁作风的基点;往小了说,它渗透在小小的一封家书中、细细的一句叮咛里、严厉的一声警告中。小时候总是觉得“廉洁”“清正”这些歌颂的雅词高高在上、遥不可攀,它该是无欲无求的、飘飘欲仙的,不该是疲于生计的。在我儿时的印象里,爸爸是个“不倒翁”。他早早地离家闯荡,十六岁就孤身一人去深圳打工,他睡过逼仄狭窄的地下室,他也被偷过钱包,他尝尽世间冷暖,但他总是笑嘻嘻的,似乎什么困难都阻挡不了他做想要做的事,似乎任何人都改变不了他的想法。他总是严肃地教导我做人就该一身清正,可是,他却总是因为这个被朋友取笑,他们嘲他鹦鹉学舌,“我们就是个普通人,你天天嚷嚷的那些“清正”“正直”不是说我们咧!是说那些考了大学、坐办公室的人咧!再说了,光清正就有用啦?”。爸爸只是摇摇头,眼睛里闪烁着坚毅,拍拍我的头,意味深长地说“可不是只有大人物才需要一身清正呢!我们虽然是个普通人,不会被很多人关注,但是即使是在没有人在意的时候,你也得保证自己是清清正正的!这才是对的!”我愣愣地点头。后来,爸爸想自己开个烧烤店,他到处拜师学艺,叩开了东家的门,又去敲西家的窗,几经辗转,终于求得“真经”,爸爸的朋友告诉他另一个村头住着一个手艺人,“想学开店啊,得找他拜师傅嘞!”说罢又凑近,诡谲地说道“但是,找他拜师傅可得好好想清楚,听说他可严格,不过他的手艺确实好,做出来的串新鲜量又大,也不见涨价。哎,真奇怪!”爸爸一知半解地抬头,晃晃悠悠地出了门。等思想从刚刚的交谈中抽离,他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另一个村的村口。他抬头看看村口的石碑“德行天下,廉润芷兰”八个神采飞扬的大字,转头走进了“师傅”家。彼时,朋友口中称道的老师傅正悠悠闲闲、和和蔼蔼地驾着老花镜看着电视呢,等他反应过来,是园子中的田园犬“汪汪”大叫,他推了推眼镜,朝爸爸笑了笑,随即便边招呼他,边把狗牵走了,他笑嘻嘻地说“这狗可怕生嘞!小伙子是?”他看着老老实实坐在对面,略显局促的爸爸“学手艺的?”这话像有魔力一般,爸爸霎时尴尬的挠挠头,不好意思的笑笑,满眼真挚“自己开了家小店,想来拜个师傅。您收啥样的徒弟?我没干过,但是肯学的,年轻时走南闯北,啥活都干!”老头子看着爸爸,一脸严肃地说“你来找我肯定听到那些话了,我先说好,我这人呀,收徒弟只有一个要求,做生意得踏踏实实的,做出来的每一串都得给我把质和量给保证喽,价钱得实!可不敢坏了招牌!”老爸听后激动的笑弯了眼,忙不迭应道“好好好,师傅!”之后,老爸每天跟着师傅出摊,每天早上去市场买新鲜肉菜,仔仔细细地洗净腌好,忙得不亦乐乎。老师傅的摊位上总是挤满了人,有些是听到朋友推荐慕名而来的,有些是尝试之后就“入坑”的老主顾,老师傅在前头招呼着客人,老爸就在后头默默地穿串,竟然有种莫名的默契。有次,有位客人绕过前头,坐在了后头,看着埋头苦干的爸爸叹了口气“哎!你说老黄收的徒弟咋跟他年轻时一模一样咧!你们呀,都太老实啦,这样做生意不赚钱!你啥时候劝劝你师傅,偷工减料点儿我们也吃不出来的!”还没等爸爸回答,老师傅就笑盈盈地反驳“那咋行!我们就得踏踏实实做生意!开了头可就回不去了啊,你这个人,不吃串还想撺掇我徒弟咧。”爸爸点点头,眼睛里闪烁的是坚毅,他看着一老一少,无奈地摇摇头“你们师徒俩可真是...犟得很!”。爸爸从早干到晚,收工回家的时候总是一脸疲惫,晚上,总能听到妈妈唠叨爸爸“哎呦!你看你这手,你说你拜的那师傅,真当你机器人嘞,天天串,天天串,叫你把肉切薄点,那么厚一块肉还有那竹签,你这手都戳出几个洞了?大不了不跟他那学了呗,我们买现成的串串,不也一样?”爸爸摇头“不一样的,现成的总没有自己做的好吃,既然都做了,那就要踏踏实实把他干好!”。不知道过了多久,叶子绿了红,红了黄,爸爸终于是出师了。他也更加精明干练了,在烧烤前的他熟练而谨慎。小店正式开张,按理该风风火火办场酒席,最后却变成了四个人的谢师宴。那天,爸爸的师傅很开心,提着一瓶烧酒晃晃悠悠地踱进来,二话不说就倒满了桌上的碗,爽朗地劝着老爸喝酒,我在桌角听他们谈天谈地,师傅拍拍老爸肩膀,笑得不亦乐乎“你小子可以啊!出师了嘞!”随即,又一本正经的端坐,语重心长地说“还记得我说过的话不?不管做了多久,做串、卖串都得实,我们是买卖人,做生意要赚钱,也不赚亏心钱,得清清正正!”我愣住了,当时的脑子里除了“清清正正”这四个字,再也听不进去什么。那时的我,深深怀疑着老爷爷说的话。但爸爸看着他,郑重地点头,拿起了桌上的一碗酒一饮而尽,他们无声注视着,像是完成了交接,轻松喜悦的气氛重新返场。饭桌上,酒碗叮叮当当,屋子里,我们吵吵闹闹,屋子外,街道安安静静......第二天,爸爸还是照常早早起床买菜腌肉,他搬来了一张小马扎,弯着腰细细地修剪菜叶的边角,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机械动作。新店开张,有好多人慕名而来,爸爸一一招呼,房间里吵吵嚷嚷,厨房里滋滋作响,每个人都喜滋滋的。时光渐渐流逝,伴随着厨房的烟火气,我也渐渐长大,但爸爸的烧烤店却一直没变,还是那沾着露珠的小青菜,那刚腌上的新鲜肉,和那个弯着腰穿串的爸爸,只是,他的背变得佝偻了,但穿串的手却仍然有力;他的脸爬满了皱纹,但坚毅的眼神却一直未变。我曾劝过爸爸涨涨价,好歹和其他人卖一样的价格,他却说“他们不实在!烤串卖那么贵干啥嘞!这价格不是看他们来定的,是看自己的心,违了心的价钱,收着不踏实!”我哑口无言,突然想起爸爸站在烟火气里说的那句“做生意先做人,做人得清正廉直!”爸爸在烟火气里呆了整整七年,最后却因为体力不济而被迫放弃,每一次,他弯腰工作时,他眼里闪烁的坚毅,他的一丝不苟,都使我觉得他遥不可及,他站在最高处,挺直着腰板!“清正廉直”真的与普通人的身份格格不入吗?不!“冰清玉壶”是每个人追求并能够达到的。圣人们偏爱诗词歌藻,于世人而言,他们是超凡脱俗的,故而遗世独立的他们是“冰清玉壶”;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,于小有成就的人而言,可能是籍籍无名的,但是同样能做到一身清正!一身清正并非指完美无瑕,它是在人性的缺点面前坚守本心,是随心而动,忠于初心!





© CopyRight 2020 版权所有:中共温州医科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 浙江省监委驻温州医科大学监察专员办公室
地址:温州医科大学茶山校区同心楼507室 投诉电话:0577-86699361 邮编:325035